(, 下載次數: 10)
《我是不是恁哥》視頻截圖:毛子哥騎上小電摩
隨著一檔以傳承方言文化為口號的電視節目的熱播,鄉音土語再受關注。與一些語言學家認為漢語方言正走向衰落相反,近幾年社交平臺上不斷涌起“玩轉”方言的熱潮。其中,多首接地氣的方言“神曲”輪番爆紅,網友稱“被正能量洗腦也甘愿”。
多首河南方言歌曲走紅網絡
“聽話聽音兒,求河南人辦事得聽他說幾個‘中’。要是半晌不吭氣,最后冒出一個‘中’字,這事兒就成了,要是你話音剛落他就一連串‘中、中、中’地滿口答應,那基本就不中了。”因創作河南方言歌曲一炮而紅的史不凡這套方言理論,也是他對作品受追捧的私人注解。
2013年,他的業余試水之作《我是不是恁哥》甫一亮相就傳遍街頭巷尾,網上點擊量一舉突破千萬,被奉為方言“神曲”。“毛子哥”甚至成了他行走江湖的名號。
此后,內容各異的河南方言音樂作品接連出爐,一度成為河南人聚會閑談的必備節目甚至老鄉相認的接頭密碼。
傳唱度高是方言影響力的一種表現
在其他省市,用方言創作的歌曲也不斷走紅。
“這些歌通俗易懂,用詞地道,節奏感也強,聽幾遍就在腦海中揮之不去。”史不凡稱,傳唱度高也是方言影響力的一種表現。事實上,生活中已很少使用方言,甚至對部分方言詞匯十分陌生的青少年,也對充滿幽默感的方言歌曲表現出了濃厚興趣。河南洛陽一名小學生熟練掌握好幾首方言歌曲,在同學中很受追捧。
走紅方言歌曲包裹著正能量
有意思的是,在詼諧、接地氣的外表下,這些走紅的方言歌曲往往還包裹著正能量。
《武漢拐子哥》以湖北道情腔起頭,用武漢方言說唱,表現的是武漢地鐵3號線開通等日新月異的城市變化。《啪啪歌》展現的是南京本地生活特色和熱情包容的精神。鄭州市交管部門的《白擱這兒亂了》本身就屬公益宣傳,借鑒方言“神曲”的創作風格,用方言幽默歡快地闡釋酒駕的危害,在朋友圈“傳瘋了”。
“來,干了這碗雞湯!”在鄭州從事醫務工作的80后白楊說,方言跟音樂結合有一種奇特的喜感,平時工作任務重,聽上幾遍就心情大好,“就算傳播正能量也毫無說教色彩,不知不覺就被洗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