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比分球探网|彩票开奖视频|足球赛果查询网站|荷甲最新比分及积分榜澳客|拜仁比赛赛程

新密通

d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手機驗證碼快速登錄

手機號快速注冊登錄

查看: 150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收起左側

新密歷史沿革及各時期主要事件和人物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fā)表于 2020-8-19 11:29:41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紅包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 來自

來吧,加入我們,不要只是一個人!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注冊 手機驗證碼快速登錄

x
新密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溱、洧兩條歷史名河世代孕育著新密人民。三皇之世的伏羲氏;五帝時期的黃帝、祝融氏、鄶國;夏代早期的夏啟;西周時期的密國、鄶國;春秋時期的鄭國均在此建都立國。秦漢之后新密隸屬雖屢有變更,縣治三次搬遷,但“密”名一直沿用至今。

上古三皇之世為伏羲氏的故里,后炎帝曾于此征伐補遂。

河大教授、全國民俗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張振犁先生,在撰文《“浮戲”本是“伏羲山”,華夏文明此有源》中說:“大部分位于新密的浮戲山即是以伏羲氏命名的伏羲山,是伏羲氏的故里。”

《密縣志》記曰:“補城在補子廟西南。”南宋羅泌撰《路史》記曰:“(補)為三皇之世封國,炎帝伐補遂。”補國都城的遺址在新密市牛店鎮(zhèn)潭村灣村綏水北岸的補子廟一帶。補國在三皇之時曾被炎帝所征伐過。《五帝本紀·鄭世家》中記載史伯答(鄭)桓公言:“若克二邑(虢、鄶),鄢、蔽、補、丹、依、田柔、歷、莘,君子土也”。說明在春秋之時,補國仍舊存在。后被鄭武公所滅,為鄭國地。

五帝之初為黃帝之都軒轅丘。
河南省博物院名譽院長、研究員許順湛先生在《黃帝居軒轅考》一文中寫道:“軒轅丘在新鄭縣老城西北。梅山、泰山環(huán)拱,溱水、洧水襟帶之范圍內。”此地正是新密市曲梁鄉(xiāng)的古城寨一帶。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曹桂岑先生在《五帝時代的都城考》中寫道:“軒轅丘是黃帝時的都城,位于新鄭西北,新發(fā)現的新密市古城寨龍山文化古城址應是軒轅丘。”“古城寨是一處河南省境內發(fā)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意義最為重大的龍山文化城,應是黃帝的軒轅丘。”原中國古都學會會長朱士光先生在對古城寨進行了認真研究以后,認為:“新密市地理環(huán)境所具之特點也使其具有較鄰近地區(qū)更宜于古代先民建邦立都的優(yōu)越條件。新密古城寨遺址是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源頭,是中華民族邁步進入文明時代的起始點。也因此與許多學者一樣,認為黃帝所都軒轅就是新密之古城寨城址”。

另外,經我市黃帝文化研究會多年的調查研究,在我市發(fā)現了如黃帝與其大將練兵講武的“黃帝宮”及記錄此事件的唐獨孤及所撰的《黃帝宮風后八陣圖碑記》、黃帝拜將的“力牧臺”黃帝拜大隗真人求治國之道的“大隗山”、黃帝為紀念功勞卓著的大將大鴻而命名的“大鴻山”、黃帝與當時中醫(yī)鼻祖岐伯研討中醫(yī)理論的“岐伯山”、在此講武論兵的“講武山”,黃帝北上戰(zhàn)蚩尤的行宮“黃帝嶺”,黃帝北上戰(zhàn)蚩尤的立旗誓師之地的“摩旗山”及其附近屯糧之地的“屯糧凹”、議論要事之地“議事臺”、排練演奏軍樂之地的“彈唱溝”等近50處黃帝活動的遺跡。

帝嚳時期為祝融之墟
帝嚳之時,因火對人們生存、生活十分重要,他就派黃帝的裔孫重黎為管理火的官職,為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就派重黎去討伐,而重黎未能將共工消滅,就在庚寅這一天按軍法責罰了重黎之后,將其免職,然后讓其弟吳回復為管理火的官職祝融。其后人即以其官職祝融命為祝融氏。他們所居住的地方后人稱為“祝融之墟”。

河南省社科院原考古所研究員馬世之在《新密古城寨城址與祝融之墟問題探討》一文中指出:“祝融之族起源甚早,但興盛時期大體上在帝嚳高辛氏居于華夏盟主地位之時。……祝融之族活動地域最早是在豫中的嵩山地區(qū)。……新密市東鄰新鄭、北接鄭州,正是祝融部落活動的重要地區(qū)。……只有古城寨城址是祝融之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在。……古城寨有高大城墻,內又發(fā)現宮廟建筑,具有都邑的性質,……應為祝融時都城。”《通典》曰:“祝融之墟,黃帝都于有熊亦在此。”故可知我市曲梁鄉(xiāng)的古城寨古城在黃帝時為都城軒轅丘,祝融之時亦為祝融之墟。

堯之后為鄶國之都城的所在地。
漢司馬遷所著《史記·楚世家》載:“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四曰會人。”《世本》曰:“陸終娶于鬼方氏之妹,……為之女嬇……,是生六子,……其四曰求言,是為會人。……居(溱、洧)兩水間,食溱洧焉。”徐廣曰:“鄶在密縣,妘姓矣”。鄭玄《詩譜·鄭、鄶譜》云:“鄶者,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鄶國在《禹貢》豫州外方之北,滎波之南,居溱洧間。祝融氏名黎,其后八姓,唯妘姓鄶者處其地焉。”《大清一統(tǒng)志》:“鄶城在密縣東北五十里,接新鄭界。”《大明一統(tǒng)志》:“豫之域,周封黃帝后于此為鄶國”。

大量文獻資料和考古發(fā)現證明新密古城寨一帶,黃帝時為黃帝都城軒轅丘;帝嚳時的祝融氏曾在此建都稱祝融氏之墟;堯時黃帝后裔又在祝融之墟處建立了鄶國。
周時為鄶國和密國。

《大清一統(tǒng)志》云:“鄶城在密縣東北五十里,接新鄭界,周初封國”。《大明一統(tǒng)志》、《禹貢》皆言:“豫之城,周封黃帝后于此為鄶國。”《說嵩》:“鄶、虢,俱附太室東北,周子男之國。”“周時陽城負黍、鄶、虢、鞏、劉、滑、鄔、新、密、或為采邑,或屬甸服。帶礪之壤,俱以拱衛(wèi)王室。”《國語·周》:“一年、王滅密。注曰:周初姬姓之國。今河南密縣東南,為周恭王所滅。”《盟會圖》云:“(密)國,圻內國,宣(恭)王滅之,此河南密。”《太平寰宇記》:“河南道密縣,古密國也,亦鄶國地。”以上是說西周之時,因為其是黃帝的直系后裔,受到特殊照顧,仍被封為鄶國。同時,距此不遠存在一個小國叫密國,在周恭(宣)王時被滅,后其地均屬鄶國。

春秋之初鄭在此建都城,后設新密邑。
春秋《國語·鄭語》:“(鄭)桓公為周司徒,問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懼及焉,其何可以逃死?”史伯對曰:“其河、洛、濟、潁之間乎,其子男之國,虢、鄶為大,虢叔恃勢,鄶仲恃險,是皆有驕侈怠慢之心,而加貪冒。君若以周難之固,寄孥與賄焉,不敢不許。周亂而弊,是驕而貪,必將背君。君若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無不克焉。若克二邑,鄔、蔽、補、舟、依、田柔、歷、華,君之土也。前潁后河,左洛右濟,主芣隗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唯是可以少固”。《漢書·地理志》:“鄭桓公寄孥與賄于虢、鄶,鄶受之。后三年,幽王敗,桓公死,其子武公與平王東遷,卒定虢、鄶之地,右洛左濟,食溱洧焉。”這二段俱言,春秋之時,鄭桓公為周朝司徒,看到周朝即將敗亡,怕連帶受害,就向史伯請求遷徙到一個比較安穩(wěn)之地。史伯分析了中原一帶的形勢,指出虢國和鄶國的溱洧之地是建都的一個比較理想的地方。后三年犬戎攻克咸陽,周幽王被殺,鄭桓公戰(zhàn)死。以后鄭桓公之子武公協(xié)助周平王平叛,把周朝都城遷到洛陽,同時鄭武公滅掉虢、鄶及其周邊小國,將都城遷于溱洧,即今之新密東曲梁鄉(xiāng)溱洧交匯處的交流寨一帶。

關于鄭滅鄶之事《韓非子》中有二段有趣的記載,鄭桓公怕同周朝一起滅亡,他聽從了太史伯的建議,先把自己的家屬和財產寄存于鄶國之地溱洧二水交匯處的附近(今新密曲梁鄉(xiāng)的溱洧交流處的交流寨)。此時的鄶國國君鄶仲,不敢得罪身為周朝司徒的鄭桓公,只好答應在鄶城附近劃給其一塊地方。此地距鄭國都城很近,鄭桓公經常去鄶城拜訪鄶國之君鄶仲,因桓公身材魁梧,像貌堂堂,身居高位,談吐有禮,贏得了鄶仲夫人叔妘的青睞,長此以往就和鄭桓公有了曖昧關系。鄶仲明明知道了這件事,迫于鄭桓公的地位與實力,也無可奈何。但鄭桓公覬覦鄶國的政權并非一日,但限于鄶君友好的情面又不好動武,就心生一計,在他的城門外,修了一個高壇,卜了一個好日子,在臺上舉行了一個隆重儀式,對所有到場觀看的人聲明:“鄶國的能臣良將都暗地告訴我,欲投奔我們鄭國,我曾私下允諾了封給他們的官位和土地,今天同著眾人,我將我的承諾寫在竹簡上,再涂上公豬血和雞血,以示我決不食言。”儀式之后,將竹簡埋在城下。鄭桓公這樣的舉動很快傳到了鄶君鄶仲的耳中,他沒有識透鄭桓公的反間計,不辯真?zhèn)危J為他手下的人已經背叛了他,就不問青紅皂白,把這些人斬于城下。因為這些大臣和將士都是鄶的精英和骨干,這一下鄶國的國力大大削弱,根本無力和鄭國抗衡,成了鄭國的附庸。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鄶風》即反映的是此時鄶國的衰敗和人民流離失所和無家無國的現象。鄭桓公的兒子鄭武公當政后,輕輕松松就把鄶國給滅了。《汲冢周書》曰:“斧不勝柯者亡。有鄶君上下不臨,禁伐不行,重氏伐之以亡。重氏,鄭也。”指出了鄶國的滅亡是由于國小勢微,鄶君懦弱,政令不行,眾叛親離,所以被鄭國滅亡了。

鄶國被鄭武公滅亡后,即將鄭國國都建在新密東部溱、洧交匯處的交流寨一帶。并在原密國都城(今新密市大隗鎮(zhèn))設一重要城邑——新密邑,又叫新城。
到鄭國第三代國君鄭莊公執(zhí)政時,其弟公叔段在封地——京(今滎陽京襄城地)積極擴充自己的勢力,欲篡奪王位。大臣祭仲告誡鄭莊公要盡早將其除滅,鄭莊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公叔段起兵叛亂后,莊公在鄢地將其打敗。史稱“克段于鄢”。因公叔段陰謀篡位時,其母欲為內應,使莊公十分惱怒,克段后,將其母流放于潁地,并說:“不到黃泉勿相見”。后莊公后悔了,潁考叔為莊公出主意,挖隧道及泉,在地下見母。最后,母子在地下相見,史稱“黃泉見母”。自此,鄭莊公的地位得了鞏固。

鄭莊公為周室卿士,其曾以“王命討不庭”,討伐了宋國、衛(wèi)國的“不會王命”;當周王室想讓西虢公擔任王室卿士時,鄭莊公質問平王,平王不敢承認。鄭莊公讓周王之子狐為人質于鄭國,鄭國公子忽為人質于周朝,史稱“周鄭交質”;平王死后,周桓王即位,終把周王室政務交給了西虢公。鄭伯為了表示對周桓公的不滿,就派大夫祭足先后割取周王室溫地小麥和成周之地的谷子。史稱“周鄭交惡”;周桓公為懲罰鄭莊公犯上,親帥各國軍隊去討伐。結果鄭國將周桓公打的大敗,鄭大夫祝聃一箭射中周桓公肩膀,桓公負傷而逃。史稱“射中王肩”;此時鄭國蒸蒸日上,民富國強,越來越強大,史稱:“春秋小霸”。《詩經·鄭風》多反映這時期鄭國,春暖之時青年男女于溱洧河邊談情說愛的一派歡快情景。

周惠王二十年(公元前657年)秋,惠王欲廢太子鄭,立第二位王后生的兒子帶為太子。眾多諸侯不同意,惠王即召見鄭文公,以晉、楚不侵犯鄭國為允諾,讓鄭文公協(xié)助實現這一計劃。鄭文公在齊桓公召集各國在首止(睢地)立太子鄭的盟誓大會時,不參與盟誓就偷偷逃回了鄭國。為此,齊桓公非常惱怒,就在第二年夏天召集宋、陳、衛(wèi)、曹各國,以鄭國在農忙時修筑都城違犯了成命為借口,進行討伐。各國軍隊集中在新密邑西部的肖魚(今新密市米村鄉(xiāng)東北),然后包圍了鄭國的新密城(即今新密市大隗鎮(zhèn))。鄭國馬上派使者向楚國求援,楚國派兵圍攻齊的盟國許,各國聯軍急釋鄭救許,鄭國之圍始解。

此時鄭國又一次東遷建的都城(今鄭韓古城)還沒有建好,為趕時間,所以鄭文公違背成命,在農忙之時仍征民趕筑。由此可知鄭國自鄭武公時將國都東遷新密溱洧,到文公時將溱洧之都城遷至今新鄭的鄭韓故城,在新密建都有120年左右的時間。此后新密成為鄭國西部的一個重要城防——新密邑。

戰(zhàn)國時,屬韓國,又曾為楚地。
《史記·鄭世家》:“鄭居乙二十一年(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并其國。”新密隨為韓國所轄。
另據《韓策》:“韓公叔與幾瑟爭國,鄭疆為楚王使于韓,矯以新城,陽人谷世子。”《楚策》:“城渾說新城令,遂南交于楚,楚果以新城為主郡。注:新城,鄭新密,今滎陽密也,漢北海,河南皆有。此屬楚,蓋河南密也。”此意是韓國公叔和公子幾瑟爭位時,楚國乘機占領了新密之地。屬楚了短暫一段時間。

漢襲秦制,屬河南郡,治在大隗。
《說嵩·封域表》:“秦,陽城縣、穎陽縣、綸氏縣俱穎川郡。鞏縣、成皋、密縣俱三川郡”。《漢書·地理志》:“河南郡,密。顏師古注曰:故國,有大隗山、淠水出焉,南到臨潁入潁。”《后漢書·郡國志》:“河南尹。注:秦三川郡。高帝更名,世祖都洛陽,建武十五年(公元前39年)改曰河南尹。密。”
此說,秦時即有密縣,屬三川郡,西漢屬河南郡。東漢時河南郡改為河南尹,密屬河南尹。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改漢為新朝,引起全國人民的反抗。劉邦的后人劉秀在南陽于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月起兵造反。從此開始了劉秀與王莽的奪權戰(zhàn)爭。四年(公元23年)六月,在昆陽(今葉縣)劉秀率軍一舉大敗王莽軍隊。緊接著劉秀又親率大軍攻下了潁陽(臨潁)、陽翟(禹縣)、京(滎陽)和密縣。此后新密這塊地方成為漢光武帝劉秀與王莽的反動勢力,劉玄的殘余勢力,及地方割據勢力進行激烈戰(zhàn)斗的重要戰(zhàn)場之一。劉秀的許多重要戰(zhàn)將在此戰(zhàn)斗過和留有遺址。如名列“二十八宿”列第三位開國功臣的官拜執(zhí)金吾封膠東侯的賈復曾在我市白寨鄉(xiāng)的光武陳村一帶屯兵筑城,大戰(zhàn)莽軍。至今“賈復城”遺跡仍存。為紀念“二十八宿”的開國功臣位二十九的捕虜大將軍、封楊虛侯的馬武,在我市來集鎮(zhèn)馬武寨村,修寨筑城大破莽軍之地,今村名為“馬武寨村”,其后人繼其侯位為楊姓,流經此地河也名為“楊河”。身為“二十八宿”的開國功臣位十的積弩將軍昆陽侯傅俊;“二十八宿”的開國功臣位九的執(zhí)金吾雍奴侯寇恂都為攻克密縣(新密),平定密之匪亂做出了很大功績。特別是“二十八宿”的開國功臣位二十四的驍騎將軍昌城侯劉植在密縣與莽軍的激烈戰(zhàn)斗中以身捐驅,葬身我地。其子劉向繼承他的爵位,后成文壇的一位耀眼明星。其孫劉歆官拜驍騎將軍,成我國東漢時期的古經文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和目錄學家、天文學家。

東漢初,新密還出了兩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位是密令卓茂;一位是大司徒侯霸。
卓茂:字子康,南陽宛縣人,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和父親在西漢時都曾官居郡太守。茂初召為丞相府府吏,后升任給事黃門侍郎,又升任密縣縣令。他敦仁忠謹,與人為善,以德育人,視民如子,廢舊除新,更新吏治。當時相鄰縣城的同僚都嘲諷卓茂無能,為此河南郡特為密縣增加了一個守令。但卓茂不懼流言,依然我行我素,幾年后密縣風氣大大好轉,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尚。西漢時,河南郡發(fā)生了蝗災,周邊20多個縣都深受蝗害,由于卓茂不信邪,發(fā)動全縣人民滅蝗,唯獨密縣沒受蝗害,郡太守親到密縣視察后,大加贊賞。

王莽獨攬朝政時,任卓茂為主管農業(yè)的大司農六部丞。他離密時,男女老少懷念他的恩澤,哭著為他送行,后王莽篡奪帝位,卓茂不愿與其合流,托病辭官,回鄉(xiāng)以教書為生。
劉玄即位后稱更始帝,聞卓茂之名,召為侍中祭酒。可卓茂見更始帝政昏綱亂,不聽勸諫,自己就以年老體衰,辭官歸里。

漢光武帝劉秀即位后,首先想到了卓茂,就派人尋找,并召見了他。為表彰他的品行,提升為大傅,并封為褒德侯。特下詔書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執(zhí)節(jié)淳固,誠能為人所不能為。夫名冠天下,當守天下重賞,……今以茂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三千戶,賜幾杖車馬,衣一襲,絮五百斤。”然后又提升了卓茂的二個兒子。建武四年,卓茂病故,漢光武帝賜棺材和墳地,自己還穿上白色衣服,駕車親臨為卓茂送葬。密縣人民為紀念他的恩德,就在縣治(大隗鎮(zhèn))修建了他的衣冠冢和卓茂祠。后縣城西遷后,又建了卓茂祠,并入名宦祠,世代祭祀。

侯霸,字君房,河南密縣人。他的堂叔侯淵,是漢元帝時期有名的宦官,頗有才華,又善于詞章,號稱“大常侍”。漢成帝即位后,選任侯霸為太子舍人。霸雖出身豪門,廣有家財,但他視金錢如糞土,他勤奮好學,矢志不渝。王莽改朝后,侯霸為隨縣令,時隨縣風氣敗壞,盜匪成風。其到任后清除了匪盜,使人民過上了太平日子。后又升任他為執(zhí)法刺奸。他秉公執(zhí)法,不畏權貴,哪怕是當朝重臣,他也毫不手軟。后又任淮平大尹,政績斐然,獲得百姓贊揚。此時王葬失敗,全國陷入空前混亂的局面,他施展自己的才干,竭思憚慮,保淮平一方沒受到戰(zhàn)亂之苦。

更始元年,劉玄征召侯霸進宮,淮平百姓聞訊后,嚎啕大哭,扶老攜幼,橫臥在道路上攔住使者的車不讓通過,懇求再留侯霸一年,無奈使者只好空車回朝稟報。

建武四年,東漢光武帝征召侯霸入宮,授尚書令,因其精通典章制度,就讓其挑起制定朝綱的重任,他修改了歷朝舊制,重訂的典章對穩(wěn)定政局、緩和社會矛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后,凡是光武帝所頒布的輕徭薄賦,獎勵農耕的詔書都出其之手。第二年任侯霸為大司徒,又賜關內侯。侯霸在任期間明察秋毫,廉潔奉公,是一位兩袖清風的好官。建武十年(公元34年),侯霸辭世。漢光武帝為失去了股肱之臣深為惋惜,并親臨吊唁。下詔曰:“唯霸積善清潔。視事九年,漢家舊制,丞相拜曰,封為列侯。朕以軍事暴露,功臣未封,緣忠臣之義,不欲相逾,未及爵命,奄然而終。嗚乎哀哉!”又封謚霸則鄉(xiāng)哀侯,食邑二千六百戶。子侯昱繼承了他的爵位。臨淮一帶官民為懷念侯霸恩德為他建了祠廟,長年供祀。密縣人民將他列鄉(xiāng)賢祠,各代頌揚。

三國時期屬司州河南郡
魏曹稱帝后,全國設十二州六十八郡,密屬司州河南郡。

晉屬司州滎陽郡
《晉書·地理志》:“司州滎陽郡統(tǒng)縣八:滎陽、京、密縣等八縣。”清《河南通志》:“密縣,晉屬滎陽郡。”
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趙劉曜攻入洛陽,大肆焚燒府第寺廟,司空茍藩敗逃登封,扼陽城,把晉朝的行政機構遷到密縣(今劉寨鎮(zhèn)黃帝宮一帶)。秦王司馬鄴也到密縣避難,在此與其舅舅茍藩,茍組相遇。后二人保其南走許昌、臨潁,歷經千辛萬苦,最后又回到長安。永嘉六年(312年)九月被封為皇太子。建興元年(313年)四月即皇帝位,為孝愍帝。在位四年,在風雨飄搖中結束了自己年輕的一生,西晉也隨之滅亡。

東晉明帝太寧年間(公元323——325),后趙石勒攻入河南,豫地皆歸之。
東晉穆帝永和年間(公元345——356),河南之地陷前燕慕容雋的統(tǒng)治。后,前秦符堅遣王猛攻入洛陽,河洛之地悉為符堅所占領。
東晉孝武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晉督都謝玄收復河南,豫之地又復歸晉。
東晉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河洛又陷于后秦姚興的統(tǒng)治。
東晉晉安帝義熙十二年(公元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國號宋。與北魏政權對峙,成為南北朝的開端。
劉宋屬滎陽郡
《宋書·州郡志》:“武帝(劉裕)北平關洛,河南底定。置司州判使,沿虎牢,領河南、滎陽、弘農三郡。滎陽領京、密等九縣。”密縣在劉宋時為滎陽郡所轄。
北魏孝文帝初屬滎陽郡,后分治武陵城、曲梁城,又屬廣武郡。
《魏書·地形志》:“滎陽郡,密。兩漢屬河南,晉屬。治密城,有承云山、青煙臺、開旸山、大龜山、子產墓、卓茂冢、祠。又廣武郡,領縣五。曲梁孝昌(北魏孝明帝)中,分密治。有武陵城、曲梁城。”
據明袁弘道《游超化寺》中所記……一碑沒沒土中,見其者,知其為北朝(北齊)制也。據之,字尚可識,齊河清(北齊武成帝)二年(公元563年)置。白玉像碑陰有維那曇鸞名,是嘗學于流支者也,”曇鸞為北魏時的高僧,山西雁門人,五臺山出家,因多病曾赴南方于陶弘景求長生方,后回到洛陽與印度高僧菩提流支相會,傳其《無量壽經論》,他認為此是解脫生死的大仙方。從此曇鸞拜菩提流支學習佛經。后他得知密縣的超化寺是釋迦摩尼的真身舍利所在地,就到超化寺潛心鉆研佛經,身居維那之職,專管佛事。并把佛經理論與中國的情況結合,創(chuàng)立了凈土宗最早的理論,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無比巨大的作用。他被稱為佛教凈土宗的鼻祖。同時由此文獻記載可知密縣超化寺在北魏時期已具有相當規(guī)模了。并非所傳超化寺為隋唐創(chuàng)建。
北齊屬滎陽郡
《太平寰宇記》:“高齊(北齊)文宣(公元550年)移理于今縣東四十里故密縣城(今大隗鎮(zhèn))為理。”
北周屬滎州,后又改為鄭州。
《太平寰宇記》:“后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滅齊,是年統(tǒng)于周宇文氏,屬滎州。”《通志》:“后周,改鄭州。”
隋屬鄭州。縣治遷古法橋堡。
《太平寰宇記》:“屬鄭州。(隋)大業(yè)十二年(公元616年)移今理,即古法橋堡城。”
另據《法苑珠林》所記,唐時列入全國的十九座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塔,其中有“隋、密州超化寺塔,”位列十五,此已指名超化寺塔,為隋朝所建。另外,明趙御眾有“塔破開皇宇,村留超化名”句,開皇為隋文帝年號,此已說明超化塔為隋開皇(公元581-600)年間所造。所以,是隋文帝開皇年間建造了超化寺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塔。從此,超化寺名聲大噪,成了中原佛教的重要活動場所。
唐屬河南郡,后改密州,并置零水、洧源二縣,尋廢,復置密縣,屬鄭州。
《唐書地理志》:“河南省河南郡,密,畿。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以縣置密州,并置零水,洧源二縣。四年(公元621年)州廢,省零水、洧源,以密隸鄭州,龍朔二年(公元662年)隸屬。”
五代屬河南府
《通志》:“屬河府。”《說嵩》:“五代禪奪,傳各短世,郡邑之考末說焉。……唐之舊州縣,皆不見于五代史,其為因唐之舊,無有廢置可知也。”
《職方考》稱:“洛陽在后梁、后唐、后漢、后周時經常作為都城。歐陽修認為并不見于五代史是因為都沿襲唐時屬轄,故《通志》認為密仍屬河南府”。
宋屬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陽郡。后割隸鄭州,旋復屬河南府。
《宋史·地理志》:“河南府、洛陽郡,因梁、晉之舊為西京。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分隸京西北路。密,畿。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割隸鄭州。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還隸府。”
金、元屬南京(汴梁)路鄭州。元改密云縣,割屬鈞州。
《金史·地理志》:“南京初曰汴京,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更號南京。鄭州,(中),防御。宋滎陽郡奉寧軍節(jié)度(使)。密有大隗山、溱水、洧水。元屬汴梁路鄭州,后割隸鈞州改為密云縣。”
《元史·地理志》:“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為路十二。汴梁路,(上)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改南京路為汴梁路,領州五。鄭州,(下)。元初,領新鄭、密八州縣。后割新鄭、密屬鈞州。鈞州(下)。偽齊置(金封宋濟南知府劉豫為偽齊皇帝,都大名)潁順軍。金改潁順州,又改鈞州。(元)至元二年(公元1274年),又割鄭州密縣來屬。密云,(下)”
明復為密縣。屬開封府鈞州,又稱禹州。隸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明史·地理志》:“開封府禹州,地曰鈞州。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四月避諱(皇帝朱翊鈞)改曰禹州。領縣一,密,曾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六月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
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闖王李自成攻破密縣城。殺知縣朱敏汻、辭官在家的太仆卿魏持衡、教諭岳士瞻、舉人馬體健等人。
清朝因之,屬直隸禹州,改屬許州府,旋屬開封府。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禹州為直隸州,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許州為府,以密屬焉。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府廢,改屬開封府。
中華民國屬豫東道,又改開封道,道廢后,直屬河南省,又屬河南省第四、第一區(qū)轄。
民國版《密縣志》:“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州府,將豫省劃為東、西、南、北四道。豫東道轄三十八縣,密與焉。”“三年(公元1914年)內務部頒發(fā)行政區(qū)劃一覽表,復將豫東道改稱開封道,屬縣悉仍其舊。”
《中國地名詞典》:“國民政府成立,道廢,直屬河南省。”
1946年《河南省行政區(qū)劃表》:“第四區(qū)轄:鄭縣、廣武、汜水、密縣、禹縣、長葛、新鄭。”
1946年《河南省行政區(qū)劃表》:“第一區(qū)轄:滎陽、汜水、密縣、禹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隸屬鄭州專區(qū)、開封專區(qū)、鄭州市、開封地區(qū)、鄭州市。
《河南省地名詞典編纂簡訊》:“1952年陳留專區(qū)和鄭州專區(qū)合并,命名為鄭州專區(qū)。”
1955年鄭州專員公署由滎陽遷駐開封市,更名為開封專員公署,稱其管轄的地區(qū)為開封專區(qū)。
1958年版《鄭州年鑒》:“1958年12月經河南省人民委員會37次會議通過并報國務院批準,將原開封專區(qū)西部的滎陽、密縣等五縣劃歸鄭州市管轄。”
1961年12月10日,省委決定將滎陽、密縣等五縣劃歸開封地區(qū)管轄。
1984年版《河南年鑒》:“1983年9月1日,國務院批準河南部分地、市合并,實行市管縣體制的報告,將開封地區(qū)的鞏縣、新鄭、密縣、登封、中牟五縣劃歸鄭州市管轄。”
1974年密縣縣城由原縣城搬遷至現新縣城。
1974年因密縣老城地下儲煤豐富,新密礦務局欲以進行開采為由,經報國務院批準,同意縣城搬遷。經多處調查,最后將新縣城所遷地點定在老城北方四公里青屏山陽韓莊村一帶。7月10日,密縣新縣城籌建處成立。
1979年9月,密縣新縣城經數年建設已初具規(guī)模,縣委、縣革委及縣直單位陸續(xù)遷入新縣城辦公。
1982年8月13日,經國務院批準,密縣來集鄉(xiāng)和城關鎮(zhèn)的惠溝、五里店、楚溝、楊寨、高溝、甘砦六個大隊(村)劃出,成立新密區(qū),屬鄭州市管轄。
1987年3月11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鄭州市新密區(qū),原所屬的來集、七里崗鄉(xiāng)仍劃歸密縣。
1994年4月5日經國家民政部報國務院批準,撤銷密縣,設立新密市(縣級)。省政府通知:委托鄭州市代管。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民政批[1994]51號文‘關于河南省撤銷密縣設立新密市的批復’》:“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密縣,設立新密市(縣級),以原密縣行政區(qū)域為新密市的行政區(qū)域。”
河南省人民政府4月20日《豫政文[1994]84號文‘關于撤銷密縣設立新密市的通知’》指出:“省政府決定,密縣改為新密市后,委托鄭州市代管。”
游千年縣衙 · 品六朝文化

首頁|版權問題|手機版|小黑屋|新密通:新密綜合生活服務門戶

GMT+8, 2025-5-10 15:04 , Processed in 0.240235 second(s), 33 queries 豫ICP備17022382號(3265353)

Powered by XMT Inc. © 2015-2026 ArrayV1.0QQ

系統(tǒng)運營:密通科技 豫公網安備 41018302000212號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