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吧,加入我們,不要只是一個人!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注冊 
x
新年伊始,捷報頻傳。新密市昌源電力有限公司生物質發電實現全年安全生產,完成發電量1.4億千瓦時,銷售收入近1億元,綜合指標位居全省新能源企業首位。這也是新密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轉型,結出的一個碩果。
農作物秸稈、破布料、老樹枝、泡沫片等廢棄物嚴重污染了環境,影響了農民生產生活。如何化害為利,變廢為寶成為農村的疑難問題。新密市昌源電力有限公司前身是國有煤炭火電廠,因環境治理、宏觀調控等因素被迫停產。2014年8月,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業破產重組,主動轉型。即采用國家專利,利用農村廢棄物、各類作物秸等生物質發電。公司領導和廣大職工勇于創新,大膽探索,使去年生產經營顯著提高,發電量、產值、利稅均同比增長30%以上。同時,實現了利民惠農,年回收秸稈廢棄物30多萬噸,年供蒸汽量可達130萬噸,生態紅利不斷釋放,形成了循環經濟。
20170508041112_6910a848a38ec89cda2d176ace0ccca0_1.jpeg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75.17 KB, 下載次數: 15)2018-1-11 12:54 上傳
在昌源公司成功轉型的激勵下,新能源項目紛紛落戶新密,投資200億元,33臺單機1500千瓦機組,尖山風力發電項目上馬;利用山嶺和荒坡優勢,牛店5萬平方光伏發電工程開工;南部淺山丘陵萬戶農家聯動,屋頂太陽能發電上網。同時為減少農村大氣污染源,今年以來新能源惠民項目也快速上馬,投資10億元的港華公司燃氣發電循環工程開工,產生的蒸氣供可給附近20余家再生紙廠,既環保又降低了用戶成本。投資近3億元的港華公司氣暖項目,一期可供1000戶群眾采暖,開創了我國中部地應氣暖先河。
風風火火的新能源項目建設,成為新密工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大幅提升了經濟發展質量。而新能源企業也打破了該市以煤炭等傳統資源型企業為主的格局,向“高精尖”延伸,構建起多元化產業體系。
令人欣喜、不得不提的還有,新密市新能源方陣逐步拉開,也為當地經濟發展升級、綠色環境塑造踩了一腳大油門。新能源企業輻射區域,帶動當地農戶年增收萬元以上;每年節約標煤11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4萬噸;轄區空氣質量持續改善,PM2.5年平均濃度59微克/立方米,比2016年下降9.2%,市區優良天數達240天,比2016年多10天,綜合指數為5.47,位居鄭州縣市(區)首位;河流水COD濃度控制在40毫克/升以下,安氮濃度在2毫克/升,水質優良,已達到五類標準;人口健康方面,2017年新密人均期望壽命76.2 歲,比五年前增長2.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