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吧,加入我們,不要只是一個人!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注冊 
x
據記載,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始置密縣,屬河南郡,治所在今新密市大隗鎮。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分密縣為武陵、曲梁二縣,屬廣武郡,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撤武陵、曲梁二縣,復置密縣,屬滎陽郡,治所仍設在大隗鎮;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因洧水暴漲,縣城遷于古法橋堡(今新密市古城)。古城歷經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都是密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是密縣地方歷史的重要見證者。
新密市文史專家魏殿臣老先生說,曾經的古城街道古色古香,高宅門樓、廊房商號鱗次櫛比,從東街到西街,以前還有過街牌坊九道,其他牌坊也有十幾道,它們中多是封建時代為了旌節彰孝、表功顯耀而建,是認識封建禮儀道德的一部教科書,而且牌坊大多為青石構造,上面刻字雕花鏤文,通石立柱,不乏石藝珍品,但遺憾的是,經過不同年代的破壞,如今只剩下殘碑斷座。
古城東崗、西崗原有二塔,皆名文峰塔,東塔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西塔建于清嘉慶三年,蓋祈密邑文化昌盛、英才輩出之意。
整個新密古城,不論是其圍城構造還是城內建筑,都有著特別的文化韻味,蘊含著建造者的匠心。
古城選址的文化解讀
新密當地文史專家王衍村先生對新密古城進行過深入的研究,他說:“城者,古代王朝領地,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都以有城垣的都邑為中心,內稱城,外稱郭,秦漢實行郡縣制后,又稱郡城、省城、縣城。所以,城的選擇很有講究!
他說,隋代在選新密古城城址時,據傳當時有兩個備選地方:一在今米村士郭,一在今新密古城。按照"形勢宗堪輿學",士郭的地運和理運都不如古城,古城為陽地,北有青屏山作屏障,南有洧水環繞,是平地與丘陵、山與水相結合的風水寶地;在城內布局上,根據遠觀勢、近察形,也就是千尺為勢,百尺為形,縣衙坐北向南,把縣衙中軸線上的建筑群建在正穴,向周圍開闊,確定城郭面積。
根據清嘉慶二十二年《密縣志·城郭圖》記載:古城城池,既不是長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因城北有條小溪(后人稱其為城北溝河)由東向西流入老龍潭,老龍潭水向西南流入菜園溝河,注入綏水。當初筑城時,城墻東西南都是直線墻體,北墻則沿老龍潭溝邊而建,所以西城墻只有390弓(舊時丈量土地的工具和計算單位,5尺為一弓,360弓為一里),正是古代“因地制宜,以險制塞”建城思想的反映。
QQ截圖20200629170947.png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596 KB, 下載次數: 20)2020-6-29 17:09 上傳
陪同筆者采訪的王衍村先生說,這座城為夯土建筑,基寬100弓,周圍長6里50弓,面積1257畝,有東西南北四道城門。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撤密縣,置密州,轄零水、洧源二縣,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密州,復置密縣,屬鄭州。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密縣知縣馮萬金增筑城墻七里,高兩丈五尺,寬二丈,城壕寬一丈,深七尺,有東、西、北、南四個城門。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知縣張金重修城墻,四門城樓磚壘,其余皆為土墻,每遇暴雨,城墻傾塌。明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知縣王崇雅把城墻由土墻改為磚墻。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縣主簿張久敬(代理知縣)始建北門外甕城(甕城也稱月城,是建在大城門外的小城,以增強縣城的防御能力)。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正月,農民起義軍逼近縣城,時任知縣苗之庭組織民工,加高城墻三尺,以便護城士兵隱蔽。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知縣曹化中補修東西磚城,兩面增設墩堡、挖深城壕,深廣各一丈五尺,并在縣城東、西、南門增建三個甕城,從這時起四門外都有甕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春,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從開封復兵密縣,攻城三天而破,城垣毀于戰火,平于荒丘,廬舍全部變成了焦土。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密縣知縣崔養重重修城門,復建城墻、城垛及城內外的護城設施。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知縣李芝蘭重建城樓、角樓,并補葺四城墻垣,浚治壕塹。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大雨連下月余,城墻及護城設施倒塌過半,知縣李鵬鳴重加修筑。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知縣衷鯤化重修,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知縣袁良怡續修。后歷清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朝百余年無續修。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知縣杜翃勸民捐資,大加修整縣城,但城四門外的甕城,從明末毀壞后沒再重建。老縣城經歷代修復,至清末,城墻周長3.5公里,高8.33米,城上墻寬6.7米。
經過歷代經營,新密古城被建設成為中原地區一座有名的古城垣:四周有高大的城墻與城河圍護,城內縣衙建筑群,硬山式屋頂,灰瓦覆蓋,獸脊鴟吻,正如新中國成立前《重建縣城碑記》中云:“此城雖蕞爾彈丸,但襟嵩、帶洧,萬山聳翠亦檜陽之大觀也!
抗日戰爭爆發后,為便于防空,城被扒;1946年又修復為土城,城垣北墻南移,垣高四丈五尺,城基四丈五尺,城上平面寬度一丈八尺,城壕寬度四丈,深度二丈,城區面積縮小為六里多;四城門上各建門樓一座,四門外壕各建排水洞一處。1948年春,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在縣城東側激戰時,炮樓被擊毀。
古城見證千年風云
古城作為固化的密縣史,猶如文字史一樣,經受著歲月的風雨和歷史的滄桑,它之所以建了毀毀了建,是與曾經發生在古城的戰爭分不開的,歷史上有過濃重一筆的是李自成攻城。
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春,農民起義軍領袖高迎祥、李自成率軍一舉攻陷了安徽的含山、和州后,走滁州,攻壽州,進入河南省歸德府(今商丘地區)。
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李自成率領起義軍,由開封出發,經朱仙鎮、尉氏、新鄭,直奔密縣而來。李自成親自指揮起義軍攻城。李自成用密集的炮火,重創了守城之軍,最終由城東北隅攻入城內,并迅速占領了縣衙。此時的城內建筑,均遭受到了重創。
上個世紀的大動蕩、大變革,使新密古城再次經歷了腥風血雨。
辛亥革命前夕,全國農民掀起抗捐抗稅斗爭,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前奏。1909年,密縣高村堡農民千余人在崔溝人張鐵匠的率領下擁進縣城,砸了稅局、鹽局,搗毀了縣衙,知縣徐文田攜印逃跑,在近代史上留下農民革命斗爭的重要一筆。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密縣就開始有了共產黨的活動,進步青年、共產黨員張書印在國民黨密縣黨部任執行委員,與國民黨左派人士樊百全組織農會,建立農民自衛軍,響應北伐戰爭,組織群眾剪辮子,動員婦女放腳,反封建、斗劣紳、扒神像、興學校,把農民運動搞得轟轟烈烈,李大釗、王若飛曾到密縣視察,盛贊密縣為北方農民運動之模范。
1937年,密縣出現饑荒,密縣農運在共產黨人的領導下,又現活躍,并組織了轟動全國的“搶糧運動”。幾天之內,農會領導饑民搶糧幾十萬斤,解救了數萬人的生命,并波及甚遠?谷諔馉幈l后,進入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密縣共產黨的力量迅速發展,四個聯保為共產黨所掌握,共產黨員進入縣政府許多機關,國共密切合作,為抗戰做著積極的準備。
1938年9月,國民黨鄭州駐軍撤退,密縣即成為中原抗戰前沿,戰爭氣氛十分濃厚。1939年4月24日,日軍重型轟炸機對縣城狂轟濫炸,國民黨密縣黨部、商業和宗教場所遭到嚴重毀壞,炸死60余人,傷40余人,成為縣城歷史最悲慘的一頁。
日軍飛機轟炸后,為防空襲,便于疏散群眾,時任縣長陸建唐調集全縣民工拆除城墻。1944年,日寇將攻密縣,國民黨政府調集大量民工修復城墻。駐軍在縣城內外大修工事,在十字街修了一個大碉堡,從縣衙、十字街、縣黨部挖了一條通向東關的地道,東街街面條石全被起掉,地道挖好后,又把條石鋪在上面。四月初二,日軍占領縣城。1945年8月20日,八路軍將日軍趕出縣城。
“最有意思的是,在密縣曾經一天有三個政府。”王衍村先生說,“這說明了古城在歷史上所遭受的戰火之‘密’!蹦鞘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無條件投降。接著,朱德總司令向全國發布了接受日偽投降的命令。我豫西部隊奉命向日偽交通點、線全面反擊,接受日軍投降。但是,龜縮在密縣的日軍及其漢奸武裝仍不甘心失敗,企圖垂死掙扎。為了徹底地消滅日本侵略者及其漢奸武裝,河南軍區決定攻打密縣城。
1945年8月17日,河南軍區兩個主力團在密禹獨立團和密南三個區大隊的配合下,在張才干司令員的統一指揮下,對密縣城四面包圍,向日偽發起總攻。
戰斗打響后,日軍一個排在偽軍的配合下在城西關迎擊。我支隊直屬特務連將計就計,迅速設下埋伏,當日偽軍進至西太山廟時,我軍戰士們突然插入敵陣,與日偽軍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拼殺,斃敵40余人,傷60人,殘敵狼狽回城。當日深夜,日軍在坦克的掩護下,從東門逃往鄭州。
QQ截圖20200629170955.png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370.45 KB, 下載次數: 8)2020-6-29 17:09 上傳
不論哪一次斗爭,對于密縣縣城來說,都是一次考驗和破壞。
縣城的屢興屢廢,不僅記載了新密風云變幻的歷史,也浸透了勞動人民的血淚,它的每一寸土,每一塊磚,無不帶著勞動者的艱辛和血汗。乾隆年間聞名中州的密縣詩人錢九韶曾寫過一首《筑城謠》,詩中說道:"城垣塌盡土沒隍,盜賊夜上縣君堂。縣君聞之色倉皇,慨捐清俸筑城墻。三百青銅木尺五,三分雪花一板土。良吏分明特辛苦,惡役騷擾惡如虎。役衣裘,百姓愁,役食肉,百姓哭。筑城為民民先死,盜賊仍在公門里。"真實地概括了老百姓修城墻之難、之苦。
據抗戰后參與修城的新密老人陳豐伍(79歲)回憶,1945年日本鬼子被八路軍趕跑后,國民黨盤踞縣城,為了防御革命人民,國民黨密縣縣長高萬青在全縣征調民工,大規模修復城墻。當時,家里凡有男丁的一律上城,工具自帶,六七十歲的老人和十三四歲的孩子也被趕來修城,縣城變成了一個大工地。此次重修,除北墻向南移至現第二人民醫院后墻外,其他城墻均在原址修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