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吧,加入我們,不要只是一個人!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注冊 
x
近幾年互聯網金融及普惠金融的興起成為一顆點燃了老百姓投資理財萌芽的火種,讓沒有投資渠道的老百姓燃起新的希望,多了很多理財的渠道,于是人們都開始紛紛將存在銀行的錢挪進了各種理財平臺里,而不少騙子利用了老百姓的投資熱情,用各種花樣翻新的金融騙局讓沒有金融知識的普通投資者很防不勝防,最終血本無歸。 下面筆者就剖析一下近幾年的一些裹著各種外衣的金融理財騙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銀行“飛單”騙局 所謂“飛單”是指銀行個別員工四字銷售非本行自主發行的私募基金或第三方理財機構產品的違規行為。由于高傭金的誘惑,讓一些銀行業務員鋌而走險,而“飛單”業務也屢禁不止,讓一些信任銀行工作人員的投資者頻頻中雷,損失慘重。 如何識別,不被“算計”呢?用十六個字概況:不看收益要看合同、查詢編碼驗明正身。 通常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在3%-6%之間,所以如果介紹給你的理財產品承諾的收益率超過這個2~3倍,就一定要警惕了,另外一定要看合同,凡是銀行自主發行的理財產品,均具有唯一的產品編碼,投資者可以依據該編碼在中國理財網(www.chinawealth.com.cn)查詢,銀行代銷產品則可以通過銀行網點公示的代銷產品清單查詢。而且,銀行理財產品和代銷產品在相關銷售文本中應有銀行印章。 二、網絡“地下炒金“騙局 地下炒金公司,往往都是利用投資者不熟悉黃金投資規則,不了解相關金融法規,以“炒外盤”“高杠桿”為幌子,聲稱直接參與國際黃金市場,號稱炒“倫敦金”“紐約金”“香港金”,來誘惑投資者,實際上這些地下炒金公司根部不給客戶在境外開戶交易,而是占用客戶保證金,利用公司戶頭在境外炒金、炒股。公司賺了就煽動客戶加大投入,輸了就用虛假交易數據讓客戶相信“是自己炒輸了” 與投資者簽訂合同時,簽約方往往署名為其所代理的境外交易商(實際未獲授權),當投資者想通過司法途徑維權時,根本找不到責任方,無法維權。而且多將公司注冊在境外,或是將網絡服務器架設在國外,一有風吹草動就逃之夭夭。 提示: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發布的《關于加強黃金交易所或從事黃金交易平臺管理的通知》,目前只有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是經國務院批準或同意的開展黃金交易的交易所。也就是說,境內其他任何機構、網站或個人均不得設立黃金交易所和各類黃金交易平臺。而且,上述兩家交易所都實行會員制,并不直接接受個人投資者開立黃金投資賬戶。 三、現貨原油“導師”騙局 最近兩年炒現貨,突然開始涌入我國,并且一發不可收拾且亂象重生,從前幾年的貴金屬中的白銀、黃金到現在現貨原油,筆者就經常接到推銷現貨原油的銷售的電話,而所謂的原油的現貨交易,實際并沒有實物交割,純屬掛羊頭賣狗肉,專家指出其實質為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進行標準化合約交易。它給我們所操作的其實只是一個虛擬賬戶,本身我們的資金只是到了交易所公司賬戶,不流入石油市場,沒有交割。 而這些交易平臺他們就是通過與我們投資者進行對賭,平臺和交易者互為盈虧、利益相悖。所以你會發現那些所謂的分析師喊單時,次次都準一旦真實下單,就次次與走勢相悖,這是因為他們的傭金提成等都來自客戶的交易手續費和虧損,客戶產生的手續費越多虧損越多他們就掙得越多,所以他們有充足的動力促使客戶發生巨大損失。 所以投資者在參與地方交易場所交易活動前,要仔細了解其交易規則、交易方式,發現采用集中交易方式開展標準化合約交易的,請不要參與,以免造成財產損失。 四、“虛擬貨幣”類的傳銷騙局 伴隨著比特幣的熱炒,身邊看到的虛擬貨幣倒也越來越多,一些不法公司借助虛擬貨幣的名頭進行詐騙,比如維卡幣、摩根幣、百川幣、MMM(馬夫羅幣)等等。它們通過高收益+推介提成來吸引大量的投資人,而實際并沒有任何投資,投資者的利潤都是后入玩家的投資本金,一旦后面沒有接盤的人,資金鏈便會斷掉,讓所有人參與者都血本無歸。 這些“傳銷幣”的共同特征就是吸收了互聯網、金融和投資理財這些新的元素,包裝得一本正經,但本質上卻是傳銷的面目。 五、“買房理財”騙局 隨著樓市近期持續分化,已被法律明令禁止的房企非法集資手法翻新。一些不法企業將住宅、商鋪乃至車位冠以“理財產品”名義發售。當前房地產領域涉嫌非法集資存在兩類手法:一是房企與中介串通,以投資房地產項目開發建設名義,發售所謂的“理財產品”,向社會公眾吸收資金;二是取得預售許可證前,以內部認購、發放VIP卡獲得返利等形式,向社會公眾吸收資金。據了解,高息返還房款、給予現房回報,是種種理財騙局的主要誘餌。這些違規理財產品的目的就不是銷售房屋,而是‘擊鼓傳花’緩解企業資金壓力,一旦資金鏈斷裂,投資者將本息難保。 法律人士指出,多數房地產公司、養老公寓經營企業根本沒有向公眾公開發售理財產品的相關金融牌照,在不少案件中,開發商的合同、預售證均造假。還有一些“理財產品”利用投資者不了解法律法規,宣稱以住房、商鋪、車位等不動產作為擔保物,“還不上錢就給你現房”。但實際上受害者往往根本無法取得產權。 不管這些理財騙局披著多么華麗的外衣,其實騙子都是因為抓住了人們“渴望發財”、“一夜暴富”的心理才屢屢得逞。所以我們一定不能被高收益迷惑,在每次投資時多問一些為什么,明白自己的資金投向,那些聽上去很好的,第一感覺不靠譜的,基本存在貓膩,往往就是騙局! |